厦门大学朱水涌教授来校讲座

发布者:杨晓发布时间:2021-12-25浏览次数:942

    20211225日上午8点半,“文学经典与人类文明”分享会在太阳成集团3B507创意工坊举行。本次分享会邀请厦门大学朱水涌教授讲授,太阳成集团tyc9728副经理练暑生教授主持,晨笛文学社青年诗人和小说作者参加。

    经典为何能为经典?经典能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 朱水涌教授从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出发,引导晨笛员工于喧哗中沉静下来、重新品味文学经典。讲座以座谈的形式讨论了文学的现代功用、为什么读经典,怎么读经典。朱教授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向我们阐释了经典何能称之为经典的原因。《红与黑》又被称之为“1830年纪事”,作者用一男二女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 文学不是历史、哲学,但它能用一种“毛茸茸”的东西体现人类文明的进展。

    分享会上,朱教授用自身丰富的学识和文学经验,为大家分析诠释作品,让与会学员充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文学的魔力。朱教授精彩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分享会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抛出问题,谈到自己读书和创作时的一些困惑。朱教授一一解答,解答过程妙语连珠,分享会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朱教授告诉大家应同时具有对作品的沉浸式体现和一种审视的距离感。这样便能够拥有阅读与赏析的双重审美享受。关于如何选择书目,朱教授推荐给大家一种“按图索骥”式阅读法,从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去查找阅读相关书籍。

    关于如何写好文学作品,朱教授的建议是要有时代的大背景意识,更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宏大叙事其实也是由情节的细节堆砌出来的,能够感动到我们的其实恰是这些细节。

最后,朱教授勉励晨笛文学社的社员,在这个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时代,应鼓励跨学科、跨门类阅读,不囿于原有的、框定的知识结构。

本次分享会是‘2021闽派批评’学术活动周‘的一个组成部分。2021年闽派批评学术活动周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鲁迅文学院、中国艺术报社、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太阳成集团tyc9728为协办单位。




(文 王子涵 图 太阳成集团tyc9728)